Fournoas 评论《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这孩子并没有什么罪恶,他也没压迫过人,不打死也可,后来一想留着也是祸根,还是打死好。”
复查时家产全部没收,闺女、儿媳都被分配军属,全家只剩老两口,没有依靠,不见自己子女,同时吊死。
大多数人觉得不应该把他闺女分配,岁数太小,才十六七岁的孩子,在复查前荣誉军人想说她做老婆。女的不愿意,所以在复查时军人为了报复,把她分配给民兵,本来他想自己留着,区上不允许。
木匠出身,全村公认为中农。被查的理由是向别人要一小女养大后送给他女婿作小。家产全部没收。后老两口吊死。
学生出身,1944年敌人“扫荡”时跑去青岛。家产没收,妻被赶走后吊死。

中国古代建筑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中国乃至东亚的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西方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事实上,古代西方的木结构建筑一直广泛应用于民居等建筑。由于使用砖石结构的宗教场所以及其他公共建筑一直是西方建筑的主流,因此木结构建筑在西方建筑上处于次等地位。而中国古代只有军事建筑(城墙、城门)、墓室、桥梁、佛塔等少数建筑采用砖石结构,木结构建筑是主流。

……

音乐剧《悲惨世界》歌词

ACT 1

PROLOGUE (WORK SONG)

CHAIN GANG
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 ’em in the eye
Look down, look down
You’re here until you die.
The sun is strong
It’s hot as hell below
Look down, look down
There’s twenty years to go.
I’ve done no wrong
Sweet Jesus, hear my prayer
Look down, look down
Sweet Jesus doesn’t care
I know she’ll wait
I know that she’ll be true
Look down, look down
They’ve all forgotten you
When I get free
You won’t see me
Here for dust
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 ’em in the eye.
How long, 0 Lord,
Before you let me die?
Look down, look down
You’ll always be a slave
Look down, look down,
You’re standing in your grave.
JAVERT
Now bring me prisoner 24601
Your time is up
And your parole’s begun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
VALJEAN
Yes, it means I’m free.
JAVERT
No! It means You get
Your yellow ticket-of-leave
You are a thief.
VALJEAN
I stole a loaf of bread.
JAVERT
You robbed a house.
VALJEAN
I broke a window pane.
My sister’s child was close to death
And we were starving.
JAVERT
You will starve again
Unless you learn the meaning of the law.
VALJEAN
I know the meaning of those 19 years
A slave of the law.
JAVERT
Five years for what you did
The rest because you tried to run
Yes, 24601.
VALJEAN
My name is Jean Valjean.
JAVERT
And I’m Javert
Do not forget my name
Do not forget me
24601.

……

Fournoas 分享《“注意,你们把错别字送到北京来了!”》:

有一次他在北京开会,市里将出台一份改革猪肉销售价格,即暗补改明补的文件,文稿作为急件发到北京请他签批,由于疏忽,出现三个错别字,如“职工赡养家庭人口系数”中的“赡”,应是“贝”字旁,却打印成“目”字旁,“赡养”成了“瞻养”。朱镕基同志把这三个错别字一一改正过来,并批示:“注意,你们把错别字送到北京来了!”

Fournoas 评论《普京前顾问卡拉加诺夫:新冷战已开始 俄中半结盟关系》:

上阵父子兵

搭建 iOS 平台的个人通知推送服务

Bark 是一款可以给 iOS 系统推送自定义通知的开源应用,用户可以通过 HTTP 接口向自己的手机或者 iOS 设备推送消息。应用内置了公共服务器,软件作者也提供了开源的服务端用于搭建个人推送服务器。此外,还可以通过 Chrome 浏览器扩展来调用推送接口。

部署服务端

应用内置了公共服务器,如果你没有隐私方面的需求,可以直接使用公共服务器进行推送。但是为了稳定性和私密性,建议自己搭建服务器。

……

    Fournoas 说:

    看看这些畜生不如的蛆:它们嘴上自诩“爱国”,却不爱人民,对同胞遭受的苦难非但无动于衷,还冷嘲热讽。它们爱的是哪门子国?它们爱的是分明是践踏人民的法西斯!

    Fournoas 说:

    闻多素心人,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Fournoas 说《拼了!为了让大家生孩子,国家又下重锤!》:

    Fournoas 分享《严肃水:关于“一人一个女学生”的考证》:

    「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反对党八股》毛泽东

    选自知乎

    吴易Sometimes naive; Forever young.

    2,52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正文:

    这是个考证贴,不是回答题主问题的。。。请狂点没有帮助。。。

    看了 @李俊志 同学的回答,出于好奇就去考证了一下“一人一个女学生”,结果发现还真不是谣言。。。所以辟谣也要按照基本法啊,否则不就成了新的造谣了么。。。

    这句话的出现在民歌中的最初形态很可能不是“等到打下了榆林城,一人一个女学生”,而是“等到革命成了功,一人一个女学生”,作用则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对八路军下级士兵的政治宣传,而更偏向于对苏区农民的宣传。(如果说八路军还需要靠女学生来做政工,那确实是太LOW了点)

    榆林市文化文物局于2006年整理出版了上下两册的《陕北民歌大全》,其中就出现了“等到革命成了功,一人一个女学生”,全调的歌词为:

    四月的麦子抽穗穗,谁说当兵的没婆姨,只要革命成了功(嘿儿哟),一人一个女学生。

    ——《陕北民歌大全 下册》页645

    上面的这首民歌于1979年采选于米脂县。绥德县的一首民歌与之极其相近,可以判断为来自同一源头,但在传唱过程中进行了改编:

    四月的麦子挑旗旗,谁说当兵的没婆姨,只要革命成了功(嘿儿哟),一人一个女学生。

    ——《绥德文库民歌卷》,页1739

    这里的政治宣传痕迹非常明显,从“谁说当兵的没婆姨”来看,很可能暗含了鼓励边区民众参加八路军的意思。显然,对于朴实的老乡来说,说那么多假大空没用,直接把革命和女学生建立联系才是最简单粗暴而效果最好的。

    “一人一个女学生”出自政治宣传,这一结论也有来自权威史料的旁证:

    在战争时有发生的紧急状态下,陕北根据地的教育形式分为三个部分:即学校、军队、社会。第一部分是各级苏维埃政府办的;第二部分是红军办的;第三部分是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办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放在政治方面,连最小的儿童识字时,也是通过简单的革命口号来教学的。识字达到一定程度就接着读红军和国民党、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人冲突的故事,以及共青团员、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将来苏维埃政权下人间乐园的描绘。诸如“只要革命成了功,一人一个女学生”,“三十亩耕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等等。应该说,这种教育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教会了农民认字读书,而且教会了农民热爱什么,憎恨什么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转折关头:党中央在瓦窑堡》页159,中央党校出版社。

    至于宽泛的“只要革命成了功”如何演变成“等到打下了榆林城”,应该和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况有关,目前看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普通民众将民歌的歌词从“只要革命成了功”进一步演变成“等到打下了榆林城”,而反过来这首民歌又重新传唱到八路军军中,由于符合当时具体的作战任务,进一步传唱开来。也就是说,一开始作为军队政治宣传的民歌被民间改编后,反而流传回了军队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然,主旨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

    目前最完备的《白马调》版本应该是陕西学者狄马在民间搜集的,鄢烈山的回忆录中也多次提到了这首民歌,不太可能出自虚构,全词如下:

    骑白马,跑沙滩,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有汉。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嗨吆),土里生来土里烂。

    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嗨吆),打日本也顾不上。

    三八枪,没盖盖,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待到打下榆林城(呼嗨吆),一人一个女学生。

    单从艺术表达效果上来说,《白马调》明显要比上面我们征引的那些“一人一个女学生”的原始形式要高明很多,“四月的麦子抽穗穗”这种和主旨关联不大的起兴到这里变成了“三八枪,没盖盖,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这么生动的描绘,这是艺术上的进步。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上面的推理,也就是“待到打下榆林城”必定晚出于“只要革命成了功”,而且和后者来自边区政府的主动宣传不同,前者基本可以确定出自民间艺人的主动再创作。再来看看歌词本身,也可以印证这一推理,“只要革命成了功”本身就不太像农夫说出来的话,再到“待到打下榆林城”,中间明显有一个利于诗歌传播的形象化过程,而“谁说当兵的没婆姨”与“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相比,后者显然更接近现实,前者则更像是一厢情愿的政治宣传,而无后者中特属于民歌的狡黠与灵气。

    在“等到打下了榆林城”与“等到革命成了功”之间,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中间形态,目前可以知道的是八路军中曾经流传过“打开米脂绥德城,一人一个女学生”(《走出关中》,雷抒雁主编,1996),可见在米脂绥德划入红区也就是“只要革命成了功,一人一个女学生”这样的以政治宣传的目的在两地流传的民歌传唱开前,八路军中就有这种形式的流言,无怪乎后来经过民间艺人改良的“待到打下榆林城”能传播如此之广。显然,这里曲折反映的是一种下级官兵的性苦闷。

    当然,如《艺术家韩起祥》中记载的情况显示的那样,“一人一个女学生”当然不可能是事实,也不可能是官方对八路军内部的宣传,如果用这种方式凝聚士气,那就与旧军阀军队无异了,况且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可能做到“一人一个女学生”。但是,官方曾经用“一人一个女学生”向普通民众做政治宣传,然后民间与官方微妙的互动导致这样的宣传快速传播开来,这应该是史实无误。

    甚至一些投奔延安的知识青年也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民歌,当然,某些具有高度革命觉悟与自觉性的青年并不以为然。闻捷、汤洛均为边区重要的新闻工作者,汤洛曾撰文回忆闻捷,里面提到了一个生动的细节:

    东郊机场西南角临近延河岸处约五亩的一块沙土地,是我们报社的菜园。这天下午,我们是平整田哇。闻捷、柯兰、谭吐、星金和兰钰代替牛力,拖拉耱耙。我坐在耱耙上压重。他们在前面紧拉耱绳,汗流浃背。我盘坐耱耙上轻松愉快,优哉游哉!嘴里不停地吟唱着民歌。当我唱到,“革命成了功......一人一个女学生”时,闻捷气喘吁吁地说:

    “应当改成革命成了功,不当民企丁!”

    ………………………………………………………………………………………………………………

    爬上岸, 我们躺在一棵柳树下绵软温热的沙地上,望着无有一缕云丝的天空, 享受着泳后的舒爽.我问闻捷:"在海里游泳一定很美?"

    "没有体验。想当然比在河里美。"闻捷将头枕在一块青石块上,说。

    "你家离海边那么近,还没在海里游过泳!"

    "近!还有几百公里。"

    "只要革命成了功……”

    "又是你那‘一人一个'……"闻捷插断我的话头。

    "不是‘一人一个'了,而是要到大海里去游泳。那多有气魄, 多有诗意!"

    ——《延河忆语》,汤洛,摘自《延安诗人》

    从这段轻松诙谐的描写中,我们能窥见某种悲怆的背景,革命中精英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冲突在此凸显。无后者则无以发动大众,无前者则与军阀部队无二。“一人一个女学生”正是这种转型期革命的缩影之一。我们需要面对它,思考这后面折射出来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以辟谣之名,行造谣之实。发布于 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