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笔记
佛教起源
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雅利安人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次大陆,征服了那里的达罗毗荼人、古印度人和其他土著民族,创建了古代印度的吠陀文明。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一部叫《梨俱吠陀》宗教诗集汇集成册。“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梨俱吠陀的字面意思是“歌颂知识”,又译作《歌咏明论》。在被文字记录以前,这部诗集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内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梨俱吠陀》不光记载了宗教诗歌,也记录了一些描述世俗生活的诗歌。
《梨俱吠陀》就其内容而言,相当于中国的《诗经》。
用于记录《梨俱吠陀》的语言叫做“吠陀梵语”,是一种比梵语更古老的语言,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比较有意思的是:梵语属于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和伊朗语支的阿维斯陀语关系密切。作为琐罗亚斯德教经典的波斯古经《阿维斯陀》就是用阿维斯陀语书写而成的,而“阿维斯陀文”又和“吠陀梵文”极为相近。《梨俱吠陀》中对密多罗的描述和《阿维斯陀》中的密特拉也极为相近。
此后,在《梨俱吠陀》的基础上又衍生发展出其他三部吠陀经,分别是《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这四部吠陀经统称为吠陀本集。其中,最后一部《阿闼婆吠陀》最晚集结完成于公元前600年左右。这四部吠陀经加上《梵书》和《奥义书》,合称六吠陀。
吠陀经成书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约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
瓦尔那阶级
瓦尔那的本意是“颜色”。雅利安人南下印度次大陆时,为了将自己族群和当地人区分,按照肤色将人分成两大瓦尔那,即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达萨”原指雅利安的敌人,引申为“仆人”和“奴隶”。后来又演变为四种瓦尔那,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 婆罗门 最高等的瓦尔那。婆罗门是祭祀贵族,垄断宗教权利。
- 刹帝利 次高等的瓦尔那。刹帝利是军事贵族,拥有统治权,没有宗教权利,有保护婆罗门的义务。
- 吠舍 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平民阶层,从事生产和商业。
- 首陀罗 最低等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
在瓦尔那阶级之外,还有贱民阶级,被视为不可接触者。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社会按照瓦尔那分类体系形成了种姓制度。
可以说,种姓制度最早源于种族隔离制度。
婆罗门教
吠陀文化晚期,随着种姓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婆罗门教。该教的三大纲领是:
- 吠陀天启
- 祭祀万能
- 婆罗门至上
婆罗门教是现代印度教的前身。作为一个多神教,它有三大主神,分别是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合称为三相神。婆罗门教注重祭祀仪式,并由婆罗门阶层垄断所有宗教事务。为了垄断宗教权利并维持社会稳定,婆罗门教制定了很多律法来规范人们的宗教义务。此外,婆罗门教没有偶像崇拜并且不建寺庙,仅通过祭祀活动来与神进行沟通。
包括佛教在内,许多起源于印度的宗教都吸收了婆罗门教的哲学和神祇。其中被佛教吸收的有:
- 三界
- 地界(欲界)
- 天界(色界)
- 空界(无色界)
- 因陀罗(帝释天)
- 阿修罗
- 三相神
- 梵天(大梵天王)
- 毗湿奴(遍入天)
- 湿婆(大自在天)
- 须弥山
- 轮回
将别的宗教的主神吸收进来,成为自己宗教体系内的次一等小神,这是新兴宗教笼络信徒的惯用手段。
沙门思潮
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该时期有十六个大国并存,称作“十六雄国”。沙门思潮是产生在这一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和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有些类似。
沙门思潮又称为反吠陀思潮。沙门的意思是“出家人”、“修行者”。由于婆罗门教的宗教权利被婆罗门阶级世袭垄断,对此持反对或怀疑态度的沙门进入深山野岭进行苦行,寻找世界真理并寻求解脱。这场运动中诞生了许多新兴宗教,在刹帝利贵族和吠舍商人阶层的支持下得以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有耆那教和佛教。在佛教经典中记载,当时除佛教之外存在六师外道,这六师各有十六个弟子继承,又发展出九十六种外道。六师中的尼乾陀若提子(又作尼揵陀若提子)便是指耆那教的创始人笩駄摩那。佛教中又将这些外道的观点统称为六十二见。
由于释迦牟尼正是诞生在这个时代,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作佛陀时代。
释迦牟尼创建佛教
诞生
约公元前566年,佛教创始者悉达多·乔达摩诞生了。他是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现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佛号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又被尊称为大雄,意为“伟大的英雄”。
“释迦牟尼”按字面意思译作“能仁寂默”,“释迦”是佛陀所属部族释迦族的名称,释迦族属于刹帝利阶层,“牟尼”是当时对修行者的称谓,所以“释迦牟尼”的意思是“来自释迦族的修行者”。
“大雄”是印度宗教上的一种尊称,又译作“摩诃毗罗”。在佛教中,“大雄”特指释迦牟尼。因此,在汉传佛教里供奉释迦牟尼的寺庙主殿被称作大雄宝殿。另外,耆那教的创始人笩駄摩那也被尊称为大雄。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劫比罗城净饭王,母亲是天示城善悟王的女儿摩耶夫人。“摩耶”意为“幻化”,所以摩耶夫人又称作“大幻化夫人”。在佛经中,摩耶夫人被尊称为“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是古印度迦毘罗卫国天示城释迦族的浴池所在地。相传摩耶夫人在诞下佛陀之前在此地的普斯卡里尼圣池中沐浴净身,也是佛陀诞生后第一次洗浴的地方。蓝毗尼作为佛出生地,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出家
在释迦牟尼29岁的时候,他被人间生老病死的苦恼所困扰,在阎浮树下沉思,但是不得离苦之道,遂在某个月夜离家修行。阎浮树也因此成为佛教的圣树之一。
开悟成佛
菩提伽耶作为佛开悟地,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三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说法称为“初转法轮”,法轮因此成为佛法的代表性幖帜。八根轮辐代表八正道。
般涅槃
原始佛教
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待续)
所有参考资料都是维基百科,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