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名、地名、人名中的异读现象
国名
- 吐谷(欲)浑
- 身(捐)毒
一说读 yüān。「身」字在汉代的上古读音,据李方桂的拟音,应读作/hrjin/,与hin-相近,显然是来自伊朗语系统。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身音捐」,这个音注是错误的,或许正源于司马贞的误解。「捐」在中古唐代念/juen/(其实,按照语音演变规律,这个字现代应该念yüān,不知何故念成了jüān),是零声母以母字,反而与in-相近。大概由于司马贞的时代印度国名已经通行称作indu,同处唐代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正是将它译作零声母的「印度」(「印度」这个现在通行的译名正是源于玄奘),司马贞不知道「身毒」是译自另一个语音系统,才强行用今音去注古书,导致了误会。
因为这个误注,又造成现代辞书中「身毒」之「身」注音分歧,有的注yuān的,有的注juān的,皆误,正确的应该就读作shēn,这里破读是不必要的。1 - 龟(秋)兹(慈)
- 月(越)氏(支)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写为「⺼氏」,并标注音为ròu zhī(肉支)。而据考证,月氏的「月」字旧写作「⺼」,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是误读。2 - 吐蕃(播)
- 大宛(苑)
- 高句(勾)丽(离)
- 邪(牙)马台
地名
地名异读形成的原因:古音保留、方言音变、语言接触、历代误读等等。
- 镐(浩)京
- 栎(月)阳
- 燕(烟)京
- 阿(婀)房(旁)宫
- 允(铅)吾(牙)
- 允(铅)街
- 六(陆)安
- 六(陆)合
- 歙(射)县
- 铅(沿)山
- 浚(训)县
- 丽(离)水
- 华不(夫)注山
- 大栅(十)栏
- 柞(炸)水
- 繁峙(侍)
- 牟(木)平
- 莘(申)县
- 泌(必)阳
- 蔚(欲)县
- 番(潘)禺
- 虎跑(咆)泉
- 涡(锅)阳
- 蚌(蹦)埠
- 高要(腰)
- 单(善)县
- 解(谢)县
- 召(邵)陵
- 并(兵)州
- 天台(胎)
- 台(胎)州
- 济(挤)南
- 东莞(管)
- 大埔(部)
- 黄埔(浦)
- 珲(浑)春
- 瑷珲(灰)
- 浒(许)墅关
- 浒(许)浦
- 华(化)阴
- 上栅(册)
- 黄陂(皮)
- 焦陂(坡)
- 乐(月)清
- 莘(辛)庄
- 莘(辛)田
- 冠豸(债)山
- 绿(录)林
- 鸭绿(录)江

异读类型:
- 古音保留
a. 以姓氏命名,地名根据姓氏命名,或者姓氏出于这些地名
b. 遵循古音音变 - 方言音变,地名专用
- 语言接触形成音译地名
- 古音无依据,属历代误读
人名
- 妇好(子)
「好」通「子」,为姓。 - 皋陶(姚)
- 召(邵)公奭(是)
- 叶(射)阳后
叶阳是复姓。 - 叶(射)公好龙
根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葉氏,旧音摄,后世与木葉同音」。今读作 yè。3 - 墨翟(迪)
- 要(夭)离
- 赵衰(崔)
- 南宫适(括)
此处「适」并非「適」的简体字。相同的还有唐德宗李适。 - 禽滑(骨)釐(离)
- 高渐(间)离
- 樊於(乌)期
- 范雎(居)
又名范且。《史记》中写作「范睢」,据考证应为误读。 - 郦食(易)其(基)
- 曹大家(估)
- 冒(莫)顿(独)
- 刘禅(善)
念作 chán 时,是佛教专用术语。此处应取「封禅」之意。 - 万(莫)俟(其)卨(谢)
万俟是复姓,原为鲜卑部落名,后成为姓氏。万俟的「万」并非「萬」的简体字。4 - 米芾(弗)
米芾初名黻,「黻」与「芾」通假,所以此处应读作 fú。 - 陈寅恪(却)
- 穿(冤)封(方)戌
其他
- 可(刻)汗(韩)
- 单(缠)于
- 洗(冼)马
- 仆射(叶)
- 给(几)事中
- 中书舍(射)人
- 无射(易)
- 白术(竹)
此处「术」并非「術」的简体字,而是另一个字形相近的字「朮」。相同的还有苍术。 - 虚与委蛇(夷)
佛教术语
- 偈(寄)语
- 般(波)若(惹)
- 兰若(惹)
- 伽(茄)蓝5
- 僧伽(茄)
- 瑜伽(茄)师
- 阿(婀)弥陀佛
- 舍(射)利
- 刹(差)那
- 哪吒
- 南无(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