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中的古僻字

[piq] 匕:用刀子切成薄片。

[gaq] 劜:拥挤。如:“车子里哪能介劜的啦?”

[moq] 木:木讷,迟钝。

[mhi] 咪:少,小。比如“一咪咪”:一点点。正字为“少”左右翻转,也作“弥”。

[phoq] 圤:读音如“扑”。量词,堆。比如:“一圤烂泥”。又转音为“泡”,如:“一泡屙”。

[haogn] 夯:读音如hang。用力打击,又引申为尽力,拼命做某事。如:“我夯了三大碗饭下去。”

……

国名、地名、人名中的异读现象

国名

  • (欲)浑
  • jüān(捐)毒
    一说读 yüān。「身」字在汉代的上古读音,据李方桂的拟音,应读作/hrjin/,与hin-相近,显然是来自伊朗语系统。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身音捐」,这个音注是错误的,或许正源于司马贞的误解。「捐」在中古唐代念/juen/(其实,按照语音演变规律,这个字现代应该念yüān,不知何故念成了jüān),是零声母以母字,反而与in-相近。大概由于司马贞的时代印度国名已经通行称作indu,同处唐代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正是将它译作零声母的「印度」(「印度」这个现在通行的译名正是源于玄奘),司马贞不知道「身毒」是译自另一个语音系统,才强行用今音去注古书,导致了误会。
    因为这个误注,又造成现代辞书中「身毒」之「身」注音分歧,有的注yuān的,有的注juān的,皆误,正确的应该就读作shēn,这里破读是不必要的。1
  • qiū(秋)(慈)
  • yuè(越)zhī(支)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写为「⺼氏」,并标注音为ròu zhī(肉支)。而据考证,月氏的「月」字旧写作「⺼」,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是误读。2
  • (播)
  • yuān(苑)
  • gōu(勾)(离)
  • (牙)马台

地名

地名异读形成的原因:古音保留、方言音变、语言接触、历代误读等等。

……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GB2312收入汉字和字频统计

GB2312标准共收录6763个汉字,其中一级汉字3755个,二级汉字3008个;同时收录了682个字符。GB18030与GB2312、GBK兼容,共收录汉字70244个。思源宋体共收入 65535 个字形,并未完全覆盖 GB18030标准

……